作者 | 魏顺昌(原创作品 侵权必究)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家乡的故事,魏家庄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家住山后魏家庄,家家炒面有两缸”。这传诵了数百年的民谣,是魏家庄一张历久弥新的山庄名片。百里十乡都晓得。魏家炒面是我们魏家庄的一件宝,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这方人。
说起魏家庄的炒面,那真是地地道道的魏家庄独有的山乡特色产品。
魏家炒面,与其他地方的炒面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它既不是把面粉炒熟了面制品,更不是那香喷喷的炒面条、炒饼类的面食。魏家炒面,特就特在炒面不是炒出来的,它是用魏家庄本地特有的材质柿子和小米谷糠,经过特殊的手工工序制做而成的*的甜香食品。它既微酸香甜、味道淳正,还健胃开口,即食即取,干湿两用,好吃好存放,是远古时代的“方便面”。
家住山后魏家庄,栽植柿树遍山岗。魏家庄的先祖们,自选择迁徒魏家庄之始,就深深地挚爱着这片土地。先祖们深知“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这个道理。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劳作,在山高沟深、土薄石厚的贫瘠原野上种植了多种果木树,尤其以柿子树具多,形成了东沟柿子园、西脑柿子林、南岭柿子坡、北沟柿子凹的柿子山庄。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山涧水土润泽生长的柿子树,结出的柿子甘甜味醇、色泽红润细腻。每逢“九月的柿子红了皮”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柿树像一团团火炬,一棵棵柿树的枝头上挂满了像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柿子,晶莹、透亮,整个村庄的四面八方像红盖头一样,笼罩着整个山庄,形成了大片红彤彤的靓丽景象。柿子成熟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白天都忙于采摘柿子,夜晚削柿皮、刮柿饼、扒柿块、挂柿串、吊柿垂。经过数日的手工劳作,将柿子制作成特色的柿饼、柿皮、柿块、柿串到集镇上换食品、蔬菜等商品。
柿子大丰收,户户搓柿糠。面对堆积如山的柿子,激发了魏家庄人的深深思索,萌发了利用柿子深加工,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品牌——柿糠。聪明的魏家庄人把打场脱落下来将要丢弃的谷子外边那层包皮谷糠,用轰透了的柿子和谷糠在大缸里搅拌均匀,形成糊状。而后用手撮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柿糠,放苇笆上晾晒干。储放七七四十九天后,到了十冬腊月,家家用石碾将柿糠碾碎。利用石碾摩擦逐渐发热,烤焙柿糠的特殊工序,用箩筛取细面,筛出的粗渣再次研磨。经过数百次研磨的柿糠面粉散发出一种酸酸甜甜、甘醇酱香、扑鼻微焙温烤的炒面味道。魏家庄这种炒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存放三月五月不坏,三年两年更酱香。家家户户存储好几缸炒面,香飘整个村庄。
魏家炒面真方便,富含矿物有营养。魏家炒面是用*的柿子和小米谷糠为原料,纯手工制作方式,经过一道道手工环节制作而成的*的甜香食品。魏家炒面不但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硒等矿物质,而且具有养心益胃、健脾润肠,理气清肺,护发止脱,除湿止寒的功效。既可作为干粮容易保存不易发霉,易于消化,又食用方便,无需加工,无需蒸煮,无需烹炒,无需动火,节省柴草,省水省火,省锅省灶,一省百省,节约为好。老少皆宜,口味香甜适中。在那战乱灾荒的年代,魏家炒面算得上是高档食品,利于行军作战用餐,利于百姓躲藏食用。在那兵荒马乱、饿死人的年代,谁能啃上一块炒面,算是谁的福气不小。好多穷苦人家,缺粮少米,难填肚子难吃饱。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在那时,魏家炒面搭救了好多的劳苦人,接济了无数的灾荒者,于人于己都实用。无论是三餐正顿充饥,还是劳作之间的食物补充,或是长途行走防饥饿的备用食物,都具有即用即可、携带方便的特征。可干吃可湿用,也可以用水冲泡拌食,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稀稠软硬自便,添加其他配料。甜淡随意自控。魏家炒面是*纯手工,无添加任何化工原料,无任何副作用,好吃好用好存放,是古时候再方便不过的方便面,多次赢得了古代方便面的美称。
家家炒面有几缸,早做储备防饥荒。饱经战乱灾荒困苦、旱涝风霜雪打,遭受饥寒交迫煎熬的魏家庄的先人们,早做了有备无患的储粮准备。早储炒面,备战又备荒。家家户户存几缸炒面,用红土黏泥糊住缸盖,密封好,藏在土火炕洞里。既不生虫,也不发霉,存放三年五年也坏不了。遇上灾荒年份,随时搬出一缸,就能支撑好几个月,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在古时候,战乱灾荒频发,缺粮没食成了家常便饭,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魏家庄的炒面发挥了备战备荒救命粮的作用。家中储备的炒面不但帮助魏家庄度过了饥荒,而且善良的先辈们你一升、我一斗用炒面接济救助了无数的穷亲戚和乡邻。存放了多年的魏家庄的炒面成了乡亲们的救命粮。此刻,你一言、我一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百里十乡。清嘉庆年间,有一天,县太爷派人来魏家庄征粮以度饥荒,到村口询问谁家有粮。小顽童顺口说出:“家住山后魏家庄,家家炒面有两缸”。征粮官随即征到了很多炒面。回府后禀报县太爷,魏家庄人的善举,缓解了饿死人的燃眉之急,得救了一方百姓。县太爷连连夸赞,山乡人慈善厚道,赦令免征魏家庄三年的官税。彰德府赐封魏家炒面中华老字号。由此,魏家庄用柿子和谷糠经过石碾研磨制做的特产炒面远近闻名、流传盛广。魏家庄成了一个适宜居住、乐善好施的好山庄。
自魏家炒面出名之后,魏家庄人本着先内后外的规矩,首先把魏家炒面的制作秘方传教给各地的魏氏族人,让本族宗亲享用,更大范围的形成了魏家炒面的效应。而后,随着人员的流动,魏家庄人毫不保留的走到那里就把制作炒面的手艺传到那里,制做炒面的范围不断扩展到数百里外。外乡的人也纷纷仿造制作柿糠炒面,可无论如何仿制,总没有魏家庄的炒面味道淳正。因为那独特的山水气候条件生长出来的柿子和谷糠,别处不可能有。因为魏家庄人石碾研磨手艺外人不精通。终因材质的不同,手艺的差别,就导致了炒面味道的差异。
这就是魏家炒面有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特殊所在,这就是“魏家炒面”的由来。
难怪“家住山后魏家庄,家家炒面有两缸!”能够传承数百年之久永不衰。
山后魏家庄,的确可爱!
我们的根所在。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子孙满堂。
值此这次重修魏氏家谱之际,传承魏家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魏氏宗亲,感到无尚荣光,无比自豪。铭记我们魏氏史绩,信念自信、宗亲互助,永远牵系我们的根。
故土可爱,故乡情浓。
得了癫痫病治疗哪里全国哪里治疗癫痫效果好哈尔滨治疗癫痫到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