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美散文 > 正文

张印珍丨上化山石宕

来源: 北方文学网 时间:2021-07-01

作者:张印珍

古诗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天本是和QQ群友去旅游的,说好8点在宁兴小区车站集合,可谁知道这个车站名会有两处,环城西路一处,气象路又一处,我是偶尔去的,结果和群友走散了。还好,来到迈水桥车站一问,也有去鄞江桥的,我们就搭伴去了。天下驴友是一家,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就跟着来到了鄞江村附近的上化山石宕古道一睹不凡的风景。

沿山坡小路,走近石宕。我们看到的是高耸的岩石,岩顶有绿树,山体是淡米色的层片岩石,那山体因被采石,已成一个个硕大宽敞的客厅,礼堂,卧室。室内空气凉爽,通过那月亮门窗,看山野风光如雾里看花,有一种神秘的朦胧感。

我想象着若把这里整理清爽,装饰一番,夏季住在这里倒是避暑的好地方,泉水叮咚响着,我们的床铺下面长着野草开着野花,我们的梦是那样的清香。野兔也会跑来在床下眯着眼睡着了。天亮了,花儿醒了,兔儿醒了,我也醒了,我们结伴到山林里去听山的声音,看山的美妙。

驴友说,嘿,这里土匪也可占山为王,战争年代,可以在这里做指挥所。我们看到山体上有这模糊的白色字迹,“胜利属于中朝人民”。没想到这里还留存着战争的痕迹。这字迹和石宕,已经成了历史文化。我们漫步在石宕里,犹如隐隐听到历史那头儿石将们开采石头的声音,叮叮当当,咳吁!咳吁!

时间啊,空间啊,你比任何东西都有张力,你能改变着一切的一切。当年那些生龙活虎的石将们,今日何在?他们不曾想过自己当年的举动会成为历史文化,他们当时只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可没想过什么文化的问题。凡是都在不经意间显现它的价值。是的,当年,我们在挖水渠,引水抗旱,如今我们老了,但,那条我们挽着结冰的棉裤脚亲自挖得水渠还在流着清清的水,灌溉着良田万亩,想到这些,我们也觉得自己有了些价值。当年我们经常扛着铁锨,去把高处的土翻到低出去,那低洼处有了新土,长出的新的庄稼,我们改变着大地。想想那时,我们曾经战天斗地,备战备荒,在教室里挖地道,教室的地道通向田野。一不留神,我们老了,成了参观着。在石宕里我的思绪翻卷着历史。其实,来过世上的人们,自觉的和不自觉的都在为创造这个世界做过了什么。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所以,历史才能源源流长。历史其实是人民创造的。驴友说,这里的石头都用在北京首都的建筑上,啊,若是真的那样,这里的石头可不是平凡的石头。驴友可能是道听途说。但上化山的石头肯定是精美的石头,是会说话的石头。

石头默默地告诉我:上化山石宕遗址,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小溪石产地。开采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即公元1297年。抗战时因为采石不佳而停止。采石历史延续了700年。这里出产的岩石薄而均匀,可顺层剥制板材或加工成条石,块石。用于建房铺路,凿刻石碑等。网上说它山堰水利工程所用石料都来源鄞江上化山。可当地村民养蜂老邵说,它山堰没用这里的石料。因为它山堰是唐朝修建,而石宕是元代开采。养蜂老邵说,小时候记得蒋母之墓用的这里石材。

这碧潭里还沉睡着百年的水车呢。那是清理宕渣时发现的。在石宕遗址西南面,有一个有石窟积水形成的水潭,工人们将水抽干时发现了牛拉水车盘的实物。

牛拉水车,在我们北方也是常用来灌溉的,比如给菜园浇水,温顺的小黄牛被我们蒙上用麻袋片作的捂眼,用牛套套上,那牛就会乖乖地一圈圈地拉着水车转,水车就会在齿轮和连杆的相互作用力下,通过深深的水管把一千多米的地下水吸出地面,然后流到水龙沟里,再流到地里,给那饥渴的菜苗瓜苗苗喝个饱。那么,水车怎会出现在采石场呢?那是因为采石期间大量的岩间渗水,影响作业,所以必须用水车把水排出。此刻我们体会到了祖先采石的辛苦。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辛苦,如今已变成历史文化,他们的在天之灵该得到安慰了。现在这里已成为鄞州区(现在海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仰望着石宕,我们仰望着历史,我们倾听祖先的足迹。他们熟练的技艺,如舞如蹈,他们抬着头,伸着长长的颈,挥动着手臂,描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生活,也给后代留下了历史文化。

走出石宕,沿古道下山。山中古道的石阶已经磨得发亮,看来,这古道的历史悠久。古道上走过多少人,只有古道自己知道,古道承受了多少重量只有古道自己知道,古道见证了人间的沧海桑田。古道的一旁是栏杆,是善良的一道亮光。善良的人怕行人一不小心掉下树枝掩映着的深深山涧,所以修了栏杆。溪水潺潺的山涧被映山红,金银花,以及叫不上名的树,密密地遮盖。悠悠的鸟鸣声声给这山,给这古道带来些许神秘和诗意。凉爽的风儿那是山的呼吸。树枝翘着头往山外面的宽阔处张望,那山下面有绿色的秧苗和金黄色的油菜花儿。看来美是互相吸引的,山的美吸引人,地的美吸引山,大地山野的美吸引着白云。宽阔的地那边仍然是山,四面环山的地竟是美丽的盆地。

哦,是谁创造了这美丽的大地,山野,是神仙吗?耶稣说是神创造了一切。科学家说是自然的不断进化而成。人类啊,已经活了这么久,谁能回答这个迷一样的问题。

我们在不解中活了这多年,但我们总也悟出点道理,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必须顺应自然才能因势利导。人与人之间也必须遵守道理,人一旦不讲道理,那叫天理不容,一旦不遵守自然规律,那叫天道不容。和谐才能顺利。天人都是这个道理。

                       二

我与养蜂老邵的对话

养蜂老邵何许人也,他是Q群友,但我因为入群较晚,仅参加了一次活动,且没遇到过养蜂老邵。

这次我去鄞江桥回来写了一篇《上化山石宕古道》他看到了,主动与我Q联系,并说章写得很好,但石材并没用到它山堰,而是用在蒋母墓。它山堰是唐朝建的,石宕是元代的。我说我是参照网上提供的信息,他说网上的信息有时也不准确。我是鄞江人,我知道。你还应该把采石过程写进去就更好了。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就在Q中谈论关于采石的过程。下面我把对话整理一下记录下来,对进一步了解石匠们的生活艰辛有帮助。

邵:采石要看内隐。

觅真:内隐是什么?

邵:内隐就是石层。

邵:采石有定额。一天一尺长,高二十公分。

邵:先要挖头,

觅真:挖头是什么?

邵:就是先挖个小沟,有三头挖空,在从另一头打进去。

邵:运输石板是人抬的,十二人一组,十六人一组。

觅真:就是从古道上抬下来吗?

邵:是的。抬到河边再上船,有两个码头,上码头是用竹排装石板,。下码头人上船。

觅真:卖到外面去赚钱养家糊口吗?

邵:是。抬石一天四趟,有号子,哎吆,哎吆。停下叫“和了”。

邵:打下碎石小工挑走,挑到外面向小山。碎石就是宕渣。近几年让汽车拉走了。

邵:石宕里面的清渣是村里出钱的。鄞溪村,周家村,邵村钟家村都出钱的。

觅真:你是哪一年参加开采石宕的?

邵:1995年 ,原来我在东北放蜂,后来蜂跑光了,为了生存,就回来参加采石。

觅真:蜂为什么跑光了?

邵:那是因为吉林白城车站没车皮。

觅真:飞了。

邵:是的。

觅真:够惨的。

邵:开采石头很危险。南宕石柱子立着的地方还好。北宕石头倒下来好几次,死了好几个人。

觅真:啊,是很危险的作业。

邵:我父亲十三岁给宕主挑沙,上去挑煤,白天忙好了,晚上烧茶,看孩子,要忙到十点钟才放我爸回家。我二太公是做石料生意的。

觅真:靠山吃山啊。

邵:上化山石宕的石料主要用来房屋建筑,墓地建筑,桥梁建筑。

觅真:北京在用吗?

邵:没听老人说过。记得蒋母之墓在用。

邵:写着胜利属于中朝人民字的地方外面有个石柱,被打断了。

到了这几个字的地方就是内宕了,在字的外面是露天开采。

觅真:谢谢你给我讲了这些。

邵:我很佩服你,进群比我晚就写得好文章。

觅真:不敢,向你学习。

邵:那天你要不是乘错了车多好。

觅真:是的。若是那样,就能听你讲解了。

好的,晚安。再见!

近几年,翻出这篇文章时却更加想念这个未曾谋面的网友老邵了。

文/张印珍

治疗癫痫的医生
哈尔滨治疗癫痫医院
奥卡西平用量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