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第2篇、老爸是出题考官,怎么办历史故事 老爸是出题考官,怎么办 刘黎平 万历八年(1 5 8 0年) ,张居正的三儿子张懋修高中状元。此消息一出,顿时舆论哗然。因为当年的考题是张居正亲自拟定的, 自己儿子高中状元,其泄题的嫌疑很大。 张懋修中状元的事情确实有点蹊跷,因为在五年前的乡试中,张懋修和哥哥张嗣修双双中举人,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猜疑。而三年前的会试,张嗣修考取榜眼,天下人的疑虑和不满便逐渐积蓄。到张懋修中状元的时候,终于爆发出来了。当时就有官员上书,要求以后凡是内阁首辅的儿子不能在老爸当出题考官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 不仅如此,在张居正死后,万历还将这件事情翻出来作为张居正生前的罪状之一。张懋修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自杀,还是未遂。这哥们儿命大,很后被充军边疆,死在瘴气之地。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据记载,张居正平时对儿子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他曾这样训导儿子: “两次考试不利,本来就是学业不精,技不如人,不必怨天尤人。”张居正对儿子的学习很上心,儿子靠自己本领考中状元也不是不可能。 此事虽然已尘埃落定,但后来的首辅遇到此类情况时,还是不免担心落人话柄。 万历二十九年上任的首辅沈一贯就是如此。他儿子沈泰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当时的读书人圈子里很有名气,算是佼佼者。可是沈一贯却忧虑起来:儿子成绩这么好,要是一不小心考了个状元,那我岂不是要招致天下人非议? 于是,会试这一年, 当沈泰鸿从浙江老家来京城看望父亲时,沈爸爸就忽悠儿子说: “孩儿呀,老爸是朝。廷首辅,有个官员指标可以给儿孙辈,干脆我推荐你当中书舍人, 然后你以中书舍人的身份参加今年的会试、殿试,等于是以京城考生的户籍参加考试,好不好啊?这远远胜过你拿着老家浙江的户籍来北京考试啊!” 老爸的关怀之情,儿子怎么会起疑心呢?于是沈泰鸿高高兴兴地照做。 谁知沈一贯转身就向朝廷打报告,推荐儿子担任朝廷的尚玺丞,因为只要担任这个官职,就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沈一贯的意图就是:堵死儿子的科举路径,避免天下人议论自己舞弊。 沈泰鸿猝不及防就被老爸断了功名之路,他气冲冲地回到家乡,终生不与父亲往来。除此之外,他还将一肚子不平之气发泄到庶出兄弟身上,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百般虐待。时人也认为沈一贯做得太过了,以牺牲儿子的前途博取好名声, “所谓拙事无好手也”。 又到了公务员考试的时间,当老爸手握重权时,后人应该像张居正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是像沈一贯那样“大义灭亲”呢?显然,这两种做法都不合适,毕竟不能排除考官的孩子确实有真才实学这一情况。如果所有考试都能做到真正的公开、公平,想必人们也就不会对泄题事件如此深恶痛绝了。第3篇、儿童团团长海娃的鸡毛信历史故事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怕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第4篇、105 司马懿装病历史故事诸葛亮死后几年里,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魏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但是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动乱。
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地主。曹操刚刚掌权的时候,曾经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那时候,司马懿嫌曹操出身低微,不愿意应召,但是又不敢得罪曹操,就假装得了风瘫病。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个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的卧室去察看,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刺客还不相信,拔出佩刀,架在司马懿的身上,装出要劈下去的样子。他以为司马懿要不是风瘫,一定会吓得跳起来。司马懿也真有一手,只瞪着眼望了望刺客,身体纹丝儿不动。刺客这才不得不相信,收起刀向曹操回报去了。
司马懿知道曹操不肯放过他。过了一段时期,让人传出消息,说风瘫病已经好了。等曹操再一次召他的时候,他就不拒绝了。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又调司马懿去对付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正要回朝的时候,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
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生的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
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不用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
第5篇、指纹学的故事历史故事1905年3月27日凌晨,伦敦海街一家油漆铺发生了血案,年逾70的店主法罗被打死,妻子法罗太太被打成重伤,不治身亡。法罗太太的银箱被撬开,钱物悉数被盗。现场留下了两只用黑袜做的面罩,凶手却不知去向。柯林斯警长是新兴的指纹学的*很好医生。他取到了留有凶手指纹的银箱,观察后认定这是一个拇指印,拍成照片放大后十分清晰。经过挨门挨户的调查,警方获悉附近有两个年轻人——游手好闲的阿尔费雷德和阿伯特·斯特拉登两兄弟有极大的嫌疑。接着在他们的住房里也找到了有黑袜做的面罩。于是警方逮捕了靳特拉登兄弟。
柯林靳警长为了取得有力佐证,把两兄弟的手指涂上黑色印泥,在档案卡上捺印指纹。愚昧无知的弟兄俩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任意让警察摆弄。
柯林斯警长把兄弟俩的指印和银箱上的指印比较后,激动地失声喊道:“我发现钱箱上的指纹跟那个年纪大的犯人的右拇指一模一样!”伦敦刑事警察局长爱德华·亨利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是以指纹学上的成就被任命为警察局长的,柯林斯警长就是他培养的指纹学医生之一。尽管这样,指纹学当时在英国尚受到怀疑。亨利觉得此案可以使指纹学发扬广大。对指纹学有兴趣的检查官理查德·缪尔同意用指纹作证据提出起诉。
5月5日,阿尔费雷德和斯特拉登被带上了老贝莱法庭的被告席,法罗太太的银箱明显地放在法庭上,因为上面留有罪犯的指纹。
辩护律师带来了指纹医生——警察局的医生亨利·福尔茨,想要证明爱德华·亨利的指纹分类法不可靠。亨利·福尔茨对指纹学的研究已落后干警察局长爱德华·亨利的指纹分类法,从而站到了爱德华·亨利的对立面上。
检察官缪尔起诉后、柯林斯警长走上了证人席,证人席后面有一块大黑板,柯林斯画上草图,对指纹的鉴别作了详尽的解释,他把罪犯留在银箱上的指纹照片拿出来。放在阿尔费雷德拇指纹旁,两张放大的指纹完全相符。警察局医生亨利·福尔茨耐不住了,怂恿辩护律师争辩说,银箱上的指纹照片与阿尔费雷德的指纹有不一致之处。柯林斯警长解释说,这是按指纹时必然出现的细微区别,因为手指在纸上滚动时,其压力不可能完全一样。柯林斯把法官钱纳尔的拇指指纹接连按了好几次,分别将几个指纹之间的细微差别指给法官、律师和福尔茨医生看,但又肯定这是相同的一个人的指纹。这种戏剧性的示范方法,使律师和福尔茨医生之间发生了一阵剧烈的争吵,接着,福尔茨陷入了难堪的沉默之中。法官从缪尔检察官和柯林斯警长两人的详尽解释中,深深地理解应该把指纹作为一种可靠的罪证。陪审团退席研究了2个小时之后,宣布斯特拉登兄弟有罪。
斯特拉登案件的审讯引起了整个英国的注意,改变了公众对指纹学的保守态度。从此,指纹作为鉴别罪犯的充分证据。
第6篇、131 大发明家祖冲之历史故事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很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很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第7篇、014 害死妹夫历史故事齐襄公为什么要这么殷勤地招待鲁桓公和夫人文姜呐?原来是这么回事:齐僖公有两个闺女,大的叫宣姜,挺漂亮,她就是当初嫁给卫宣公,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杀害急子的那个女人;小的叫文姜,比她姐姐更漂亮。不光好看,还博古通今,挺有才气,就起名叫文姜。文姜有个哥哥,叫诸儿,也是个美男子。他们不是一个妈养的,可都是齐僖公的亲生儿女。两个人怎么要好,究竟是兄妹。公元前709年(就是公子?刺死鲁隐公的第三年),公子?给鲁桓公做媒,要娶文姜。齐僖公为着郑国的公子忽不答应这门亲事,就答应了公子?,把文姜许给鲁桓公,订的是九月里娶。
日子一天天过去,文姜出门子的日子到了。公子?上齐国来迎亲,齐僖公答应他自己送去。诸儿对他父亲说:“妹妹出门子,咱们一定得有亲人送去才好。父亲事儿多,抽不开身,还是我替您去吧。”齐僖公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还是好好儿在家吧。”诸儿没有什么说的,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出去。赶到文姜临走,诸儿挨到车马旁边,两个人说了几句私情话,就分了手。
诸儿和文姜一直盼着见面。一直盼了十五个年头,鲁桓公才带着文姜到齐国来。当初的诸儿就是现在的齐襄公,他一见文姜来了,就把打郑国的事儿搁下,挺殷勤地招待他的妹妹和妹夫。宫女们把这位姑奶奶迎到宫里去。齐襄公早给她安排下了一间屋子,当天晚上就在那儿歇了。早上太阳晒了老半天,鲁桓公还没见文姜回来,自然就犯了疑心。他叫人去打听,才知道兄妹俩原来是在一块儿。气得他脸发青,心火儿直往上撞。正气着呐,文姜回来了。鲁桓公气冲冲地问她:“昨天晚上你为什么不回来?”文姜说:“跟宫女们多喝了几盅,醉了,不便出来。”鲁桓公又逼一句:“你睡在哪儿?”文姜心里一急,眉毛一挑,说:“怎么着?宫里连个过夜的地方都没有?”鲁桓公不再说话,只是连连冷笑。文姜看着这情形,知道再说也没有用了,就撒开了赖,哭哭啼啼骂鲁桓公败坏她的名声。鲁桓公身在齐国,又不好说出来,只好忍气吞声地打发人去向齐襄公辞行。
齐襄公自己也放心不下,就派个心腹去打听。那个人回来把两口子拌嘴的事这么一说,凑巧鲁桓公派来告辞的人也到了。齐襄公一想:“糟了!”他就一死儿地留妹夫多玩儿一天,约他上牛山逛逛去。
齐襄公在牛山大摆酒席,大臣们一个一个地向鲁桓公敬酒。鲁桓公一肚子的气正没有地方出,就一个劲儿地喝开了。喝得差不多了,齐襄公叫公子彭生扶着他上车,送他回公馆,嘱咐他“留神抱着”。公子彭生在车里抱着醉了的鲁桓公。公子彭生是个大力士,两根胳膊就跟铁棍似的。到了半路上,一使劲,就把鲁桓公的肋条全弄折了。
他对大伙儿说:“哎呀!姑爷中了酒疯了!”大伙儿心里明白,分头去告诉齐襄公和文姜。文姜又哭又闹,直要死在齐国。齐襄公赶紧把死人落了棺材,一边通知鲁国派人来接灵。
鲁国的大臣们得了这个信儿,一个个气得要命,想跟齐国打仗。谋士施伯说:“家丑不可外扬,再说咱们是弱国,齐是强国,打起来也不准赢得了。还不如先忍一忍,只要齐国办了公子彭生,也就算了。”鲁国就这么跟齐国打交道。齐襄公知道自己理亏,就拿“伺候不周”的罪名办了公子彭生,两国还跟从前一样。天大的事就这么马马虎虎地了啦。单苦了公子彭生。他不光白当了差,还赔上一条命。知道这事的人也有替他叫屈的。
第8篇、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历史故事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您知道为什么元宵节要挂灯笼吗? 正月十五打灯笼是古代的习俗。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 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 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 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 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 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 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 客官,先委屈一下吧! 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 大白天,为啥插门? 老人说: 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 头目追问: 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 老人说: 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 一头目骂道: 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 老人说: 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 。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 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 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 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 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 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 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 老人说: 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 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 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 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 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说: 你是黄大将军。 黄巢说: 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 老人说: 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 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 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 老人说: 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 黄巢说: 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了。
第9篇、火清朝有十九个附属国历史故事 火清朝有十九个附属国 一、朝鲜 那时,朝鲜的国王是不能自称皇帝的,因为只有清朝的皇帝才能这样叫,他们只能叫大王。嘿嘿,有些胡扯的韩剧里动不动就皇上,皇后,什么的,如果被清朝知道了,准没有好果子吃。1897年,清朝完蛋了,这之后他们才可称帝。 二、琉球 自1372年,琉球一直是中国的正式朝贡国,1652年清顺治年间,归化中国。1879年,日本强占琉球。他们的国王两次密令使节拜见李鸿章,请求清政出手相救。奈何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到很后,甚至于琉球大臣在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请清王朝看在琉球二百年归顺的份上,出手相救。可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己的地盘都被瓜分的四分五裂,还有什么办法去管别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琉球被日本强占!1879年,清光绪年间,琉球被日本归为冲绳县境内。 三、越南 提起这个*,就叫中国人火大。他们在清顺治年间归化清朝。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清光绪年间,中法正式签定《中法新约》,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清政府在中法之战胜利后丢掉了越南。 四、南掌 这个名字听到生僻,就是老挝。他们在雍正7年,1792年,归化清朝。1893年,清朝与南掌终结关系,南掌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五、暹罗 这个名字,喜欢历史的人并不陌生,就是现在的泰国。顺治三年(1646年),归化清朝,1855年,在清王朝焦头烂额之际,他们与清王朝断绝父子关系。 六、缅甸 乾隆三十四年,归化清朝,1886年,在英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他们脱离清朝。 七、廓尔咯 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咯(尼泊尔)就开始向清朝进贡,直到光绪年间还在上贡,真可谓忠心耿耿。他们在鼎盛时期,国土面积是现在的尼泊尔的三倍,后来,他们胆大包天,在英国的支持下,居然入侵西藏,乾隆大怒,派大将军福康安率领清军一万,大败廓尔咯,平息叛乱。后来,太平天国起事,大清动荡,尼泊尔曾上书清朝,想要拔刀相助,被清朝拒绝――大哥怎么能让小弟来帮忙呢? 八、苏禄 雍正四年(1726年)归化清朝。1752年苏禄国王上表,请求苏禄国加入中国版图,被乾隆回绝……看到这,我忍不住对天长叹,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乾隆爷呀,你可把现在的中国坑害惨了,为什么?因为苏禄国,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呀!如果他们那时归顺了,哪还有什么现在的南海争端问题呢? 九、坎巨提 这个名字没有听说过,他们在乾隆初期归化中国,后来,被英国占据了,并入了巴基斯坦。也就是说,我们的铁哥们巴基斯坦,也曾是我们的小弟,不过,现在,他们不还是我们的小弟吗? 十、浩罕 清乾隆时期归化,后来,沙俄吞并了浩罕国,现在俄罗斯境内。我们的老大哥,在历史上就祸害我们多年了。 十一、布鲁特 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 十二、萨克 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 十三、安集延 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现属乌兹别克斯坦。 十四、玛尔噶朗 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现属乌兹别克斯坦。 十五、那木杆 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现属乌兹别克斯坦。 十六、塔什干 这个大家不陌生,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乾隆中期归化,后来沙俄占领。现属乌兹别克斯坦。 十八、陶富汗 这个太有点雷人,阿富汗这么刺激的地方居然也曾是中国的附属国!不要也好,要不然塔利班不知要向中国输入多少恐怖份子! 十九、锡金、不丹 这两个地方,也曾是清王清的附属国。 第10篇、072 息兵会议历史故事卫献公杀了宁喜,公子鲜逃到晋国的时候,卫国的大夫石恶还奉了宁喜的命令和各国的大夫正在宋国开息兵会议(公元前546年)。先头各国诸侯开大会,像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那时候,全都是诸侯亲身去开会,因为那时候列国的斗争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诸侯在兼并战争中要依靠他们的左右,只好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别赏赐给立了功的大夫。因此,真正得到兼并战事的好处的倒是诸侯手下的大夫。他们从战争中得到了土地,又从榨取农民的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绝大多数的诸侯反倒做了挂名的国君,正像周天王做个挂名的天王不能管束诸侯一样。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掠夺士地和农民的剩余劳动,这些有势力的大夫之间也进行着兼并战争。列国的斗争就这么转到大夫的兼并战争上面去了。这回来开会的,都是各国的大夫,就是:晋国赵武、楚国屈建、宋国向戍、鲁国叔孙豹、卫国石恶、蔡国公孙归生、陈国孔奂、郑国良霄这些人。从此以后,列国的斗争形势主要是大夫和大夫之间的斗争了。这回的会议实际上是晋国和楚国分配势力的会议。晋国和楚国可以说是南北两个集团的头儿,各有各的势力范围。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晋国的势力范围内的;蔡、陈、许、沈[沈,在河南省汝阳县东]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的。其余像宋、齐、秦是大国,谁也不属谁,算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这三个*当中,宋国是会议的发起人,当然参加了大会。齐国和秦国都没来。当时大家伙儿商议好了:所有原来受晋国保护的*也得朝聘楚国,所有原来受楚国保护的*也得朝聘晋国;各国交纳岁贡要两份,一份给晋国,一份给楚国。大伙儿订立盟约,对天起誓:谁要破坏盟约,先出兵的,各国就一块儿去打它。这么着,向来给中原诸侯称为“蛮族”的楚国,就正式由大伙儿承认是个霸主,正像晋国是霸主一样。可是楚国屈建还不怎么称心,他对宋国向戍说:“两个盟主哪儿成呐?谁是*一,谁是第二呐?请你跟晋国先说明白了:歃血的时候,可得让楚国在先。”向戍只好去见赵武。他见了赵武,说不出口来。由他手下的人传话。赵武一听,觉得挺为难。要是答应他呐,晋国的地位可就降低了,要是不答应呐,这个“息兵会”可就得变成“开仗会”了。再说楚国的态度挺强硬,好像非占先不可。赵武心里头虽然可以屈服,可是又怕给人家说话。晋国有个大夫想出了一个好理由来,对赵武说:“霸主要靠德行,不是全在乎武力。咱们只要有德行,就是让楚国占先,诸侯照样佩服咱们;要是没有德行,就是占了先,诸侯照样不佩服。再说咱们这回会合各国大夫原本是为了息兵。能够不打仗,大家伙儿都有好处。要是为了争先后打起仗来,反倒失了息兵会议的意义了。我想只要对大家有好处,就是退让一点儿也好。”这一番话正碰在赵武的心坎上。因为当时晋国六家的大夫(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内部的争夺很剧烈,顾不到再到外面去跟楚国相争。这样,赵武就答应了楚国的要求。
卫国的石恶和各国的大夫订了盟约,正要回去,听说卫献公把宁喜杀了。石恶是宁喜的一党,不能再回去,只好跟着赵武上晋国去了。
郑国的大失良霄回到了郑国,简直不把郑简公放在眼里。不久就碰上国内别的公子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良霄也死在内乱之中。公元前543年(周灵王的儿子周景王2年),郑简公请子产[子产,也叫公孙侨]为大夫。子产是一位比较开明的政治家。在他执政以前,人们早就佩服他了。公元前563年(就是晋悼公灭偪阳那一年),郑国有一批奴隶起来暴动,杀了几个有势力的大夫,要求那时候执掌郑国政权的子孔烧毁丹书。子孔还想用暴力镇压,要把闹事的人全杀了。子产拦住他,说:“万万使不得!您不如依了众人把丹书烧了吧。”子孔说:“要是众人反对就听了他们,那不是由众人执政吗?*还治得了吗?”子产说:“众怒难犯。在这个紧要关头,您要是一死儿地独断独行,实在太危险了。我说不如烧了丹书,安定人心要紧!”子孔害怕起来,就听了子产的劝告,在仓门外把丹书烧了。一场暴动,就这么平定下去,不少奴隶得到了释放。人们都说这是子产精明能干的地方。现在子产掌握着郑国的大权。执政才三年,郑国人唱着歌,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育他们;我有田地,子产教导我们耕种。要是子产死了,谁还能接替他呐?”子产提倡文教,各地设立了乡校。乡校里的人们有时候议论*大事,批评朝廷。有人劝子产封闭这些乡校。子产说:“人们能够议论、批评,这不是很好吗?他们喜欢的好事情,我们应当多做些;他们讨厌的坏事情,我们应当改正。他们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呐?”
公元前542年,子产跟着郑简公上晋国去朝贡。晋平公不见他们,也没派大臣去招待,就让他们上诸侯的使馆去住。这明明是不把郑国放在眼里。子产认为晋国太没有道理了。他吩咐随从人员拆毁使馆的外墙,把车马搁在里面。这也明明是反抗晋国的行动。范匄责备子产不该拆毁使馆。子产对他说:“郑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纳税、进贡都听从大国的吩咐,不敢过着安静的日子。这回我们准备了税赋、财物,亲自送到贵国来。你们没有时间,我们不得相见,没法交纳这几车东西,又不敢把这些东西暴露在外面。诸侯使馆的门又这么小,外面盗贼公行,不把外墙拆了,把贡物挪进来,怎么能好好地保藏起来呐?请您吩咐我们该怎么办!”范匄回去一报告,赵武说:“没说的,向他们赔不是吧。”晋平公这才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郑简公和子产。
中原诸侯和各国大夫对晋国本来已经不大尊重了。在息兵会议上,赵武害怕楚国,胆儿这么小,只求暂时太平,不愿主持公道,各国大夫的胆子就更大起来了。比方说,齐国崔杼和庆封杀了齐庄公,当初还怕晋国去责问。哪儿知道他们一送礼物,就没有事了。他们越发强横起来,弄得齐景公一点实